奥巴马--"改变"(Change)
奥巴马--"改变"(Change)
在小布什越来越令人厌恶的时候,美国人最渴望的是出现一个讨人喜欢的总统,这就使得奥巴马生逢其时。希拉里试图费尽心里地设计政策蓝图,这已经在战略上低奥巴马一手,奥巴马棋高一着,他只关注自己最拿手的事情:招人喜欢,办法就是锐意改革,奥巴马提出的口号是"改变"(Change)。在奥巴马赢得初选的第一个胜利以后,人们发现,他不当选的几率将继续下降。至于他当选后选择什么政策,他可以等当选后再考虑。
奥巴马本人的俊朗形象和一流口才加上美国人对以小布什为领军人物的新保守主义、新帝国主义的内外交困局面的失望,导致奥巴马所提倡的"变革"深得人心。关于奥巴马的各种论调勾起了许多人对往事的回忆,这种回忆是令人陶醉的,其中的感觉混合了对约翰·肯尼迪、罗伯特·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的怀念。
在庆祝初选的第一场胜利的演讲中,底气大增的奥巴马更加大声地呼喊出变革的口号:"你们--民主党人、共和党人、无党派人士--熙熙攘攘地走到一起,自豪地宣称:我们是一个国家,我们是一个民族;变革的时刻已经到来。你们还说,华盛顿被冷酷、萎缩和愤怒所淹没,现在是超越这种政治手段、以相加替代分割的时刻,是在红州和蓝州建立变革联盟的时刻。……政治说客自以为他们的财富和影响力比公众舆论的威力更大,但是他们并不拥有这个政府。政府是我们的,我们正在把它收回。"
在奥巴马团队声势浩大的宣传之下,一股"改变"的气息弥漫在美利坚的大地上,连资深的肯尼迪家族的领军人物,来自马萨诸塞州的现任国会参议员的爱德华·肯尼迪斗公开表示,"我嗅到了空气中的改变"(Ifeelchangeintheair)。
2008年1月28日,总统大选激战正酣,在美国政坛举足轻重的爱德华·肯尼迪宣布支持奥巴马角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爱德华·肯尼迪是先后遇刺身亡的前总统约翰·肯尼迪与前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唯一尚在人世的兄弟。现年76岁的爱德华在美国政坛颇具影响力,是肯尼迪家族的领军人物。
当天,爱德华·肯尼迪和肯尼迪总统之女卡罗琳o肯尼迪出席了在华盛顿美国大学校园内举行的竞选集会。爱德华对奥巴马赞誉有加,"奥巴马是一位新的国家领袖,为美国带来截然不同的竞选运动。这场竞选运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关乎我们所有人的。""有了奥巴马,我们就可以告别充斥着歪曲和误读的旧式政治,告别种族对立、性别对立、族群对立,乃至异性恋和同性恋的对立。""我嗅到了空气中的改变。"说这番话的时候,这位一头银发的老民主党人,看上去同台下20多岁的大学生们一样兴奋。同场亮相的还有肯尼迪家族另一位成员--众议员帕特里克·肯尼迪。在这次集会上,肯尼迪参议员指出,奥巴马继承了他哥哥的遗风。同时,卡罗琳在《纽约时报》上撰文称,奥巴马是唯一能像她父亲那样激励一整代美国人的政治家:"我从没遇到过一位能像我父亲打动别人那样打动我的总统。但是这次,我相信这样的人已经出现了――他不光能打动我,而是能打动新一代美国人。"
肯尼迪家族本来与克林顿夫妇有相当不错的交情,在克林顿主政时期,爱德华一直是白宫的重要盟友。自2007年10月以来,政界及媒体都相当关注肯尼迪家族会否倾向于支持希拉里。尽管希拉里此前说过,自己没指望能得到爱德华的支持,但她的助手承认,希拉里阵营原本希望爱德华能始终保持中立。那么,肯尼迪家族为何最终做出了让克林顿夫妇有些尴尬的决定呢?这是因为克林顿夫妇的做法对爱德华来说似乎"有点过分"。据称,爱德华曾经要求克林顿夫妇停止使用攻击对手的手段,但他们不予理会。而与此同时,奥巴马则在有些方面让肯尼迪家族成员产生了共鸣。爱德华回忆说,自己的兄长约翰·肯尼迪当年参选总统时,同样受到过一些肆意抨击,但兄长对他说要忍耐。他说:"约翰·肯尼迪说过,这个世界正在改变,旧方法已经行不通了,现在正是需要新一代领袖的时候。种族对种族的旧政治手段已经结束。"显然,爱德华·肯尼迪参议员对克林顿夫妇"二打一"(Doubleteamone)的行径极为不满,在劝阻无效后,遂决定挺身而出。爱德华·肯尼迪的表态是当时民主党内对奥巴马的最有分量的支持。
而奥巴马与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几分神似或许也使得爱德华对奥巴马青眼有加。奥巴马和肯尼迪都曾是哈佛大学毕业,都是参议员出身,都因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精彩发言而一夜走红,也都写过很畅销的书。肯尼迪在1956年出版的《勇敢者的画像》成为了一部历久不衰的畅销书,译成了好几十种文字,并为他赢得了普利策传记文学奖;而时隔50年,全面阐述奥巴马政治理念和政策主张的《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则在《纽约时报》排行榜逗留达三个月,甚至于有些选民就是因为看了《无畏的希望》才决定转投民主党和奥巴马的。
在亲和力上奥巴马也与肯尼迪十分相似。在参议院期间,肯尼迪奔走各地,触摸民心,并在就任总统后不久便推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主张。同样,奥巴马也以谦逊和亲民著称,他曾长期在芝加哥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积攒了大量和基层民众打交道的经验,而复杂坎坷的成长经历,更是让他对美国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有着深切认识,他长期旗帜鲜明地为穷人争取权益,努力推动促进社会公平的法案。
像肯尼迪一样,奥巴马也善于俘虏媒体和年轻人。肯尼迪当年之所以能够战胜尼克松,电视的力量功不可没,奥巴马的人气激增也得益于媒体,尤其是网络和电视。年轻网民不仅为奥巴马聚敛了大量的人气,网民的小额捐款还为奥巴马带来超过希拉里的财气。卡罗琳·肯尼迪对奥巴马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她的三个十几岁孩子、也是年轻网民的不断鼓动。
另外,奥巴马与肯尼迪都是总统候选人中的"另类",肯尼迪当年开创的是信奉天主教(美国主流民众信奉基督教新教)的候选人入主白宫的历史,而奥巴马的目标是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
在精神和信仰层面,奥巴马与肯尼迪的相似之处是一种开创未来的历史感。正如雨果·孟斯特堡所言,"将美国人与他的同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是种族,也不是传统,更不是过去的历史,而是他们共同创造的未来。"换言之,许多人尤其是黑人与年轻人对奥巴马的支持,也同样饱含着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像奥巴马一样,他们也相信:梦想可以超越种族和肤色。而梦想,也许就起飞自当下的选择中。
奥巴马连续不断的胜利也使得大选的气氛在不断"改变",2008年2月27日,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来自佐治亚州的联邦众议员约翰·刘易斯宣布,放弃支持希拉里,转投希拉里对手奥巴马阵营。刘易斯在俄亥俄州、得克萨斯州两个大州举行民主党预选6天前宣布"倒戈",使希拉里岌岌可危的选情雪上加霜。对此,希拉里当天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决战时刻,谁支持我们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我们展示了什么,我们拥有怎样的经验和资质,这才是选民要判断的事情。"
美国是个开创奇迹的国家。奥巴马做总统,对于八年来情绪低落的选民,永远是难以抗拒的诱惑。奥巴马一声"求变",确实无比动人。
摘自《奥巴马的成功之路:我的梦》作者:周光凡
《奥巴马--"改变"(Change)》2019-05-22发表于人物传记栏目
声明:内容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奥巴马--"穷人的代理人"
猜你喜欢
- 2018-12-29李彦宏: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 2018-12-29俞敏洪:做教育是我一生的愿望和兴趣
- 2019-01-05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诗词全集
- 2019-05-22奥巴马--"是的,我们能"(YesWeCan)
- 2019-05-22奥巴马的成功之路:我的梦
- 2019-05-22奥巴马的印尼继父
- 2019-05-22奥巴马的华人妹夫
- 2019-05-22奥巴马的美国梦
- 2019-05-22奥巴马--"第一位黑人总统"
- 2019-05-22奥巴马--爱讲故事
猜你喜欢
- 杨焘鸣的创业传奇:百炼成钢!负债79万到身价过
- 王健林:敢想才有机会,敢干才能成功
- 励志人物董明珠:至目前没出现失误
- 巴菲特和盖茨的对话:人生最重要的是专注
- 励志人物:吴晶,一位盲女的人生方向
- 励志人物:马云成功的九大秘籍与经典语录
- 励志人物:站长之王蔡文胜
- 励志人物:中国最牛个人站长——李兴平
- 励志人物:中国达人秀高逸峰
- 励志人物:尼克·胡哲,相信自己
- 俞敏洪的励志人生
- 励志人物:断臂钢琴师刘伟
- 励志人物:加藤嘉一,一个强悍到变态的日本人
- 戏拟奥巴马
- 奥巴马--隐嘲小布什
- 奥巴马--反讽克林顿
- 奥巴马--"第一位黑人总统"
- 奥巴马--"希拉里建造的是退回到20世纪的桥梁"
- 奥巴马--"哪有第二名请第一名担任副手的道理"
- 希拉里--"如果我嫁给他,他就是美国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