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差生的
你的孩子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差生的
文/@我们1班
差生这个名称,听起来很刺耳,所以现在教育界提倡把这个称呼改成学困生。其实,改个称呼而已,本质上是一样的,对小孩要安慰,要鼓励,但我们作为大人,自己心里要有数。称呼委婉一点,那又怎样?孩子的成绩就提高了吗?写作业的效率就提升了吗?老师就对他高看一眼了吗?他在学校里就过得开心了吗?
也许你会说,成绩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啊。这话没错,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也可以是个善良的孩子,可爱的孩子,但在当下的教育环境里,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他有很大的概率,是在学校里过得不开心的。
校园里既单纯,也势利,学霸就是会获得同伴更多的崇拜,老师更多的关注。当然,差生也会获得老师的很多关注,但你想一想,你教自己家的孩子尚且有不耐烦的时候,老师面对几十个孩子,每天要上那么多课,批改那么多作业,还要抽出时间来催你孩子补作业,订正作业,还要在上课时候一次次地关注他有没有开小差,有没有做笔记,老师会不会也有耐心用尽的时刻?
当老师耐心用尽的时候,你孩子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关注?是带着怨气的关注,是恨铁不成钢的关注。
从教这么些年来,我身为老师,可以说句心里话,人的天分有高低,但极聪明和极不聪明的孩子,都是少数人,大多数人的智商差不多,一开始的学习能力也相差不大,在现在的教学体系里,如果能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未必能出类拔萃成为遥遥领先者,但也不会学得很差,大多还是能比较好地掌握知识,并考到不错的分数。
老师遇到那种天资平平,学习能力比较弱,但用功用心的孩子,大多心里是带着怜爱的,不会太过为难(如果连这样的小孩都要为难,那说明这个老师的师德实在堪忧),而那些极聪明又学习习惯不佳的孩子,成绩也差不到哪里去,本文不作讨论。能让老师怒气冲冲到无奈放弃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学习能力一般,但学习习惯差,同时家庭教育不能有效配合的学生群体,这篇文章就谈谈这批学生,来说说我的观察和思考,分析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地成为差生的。
一
几乎我接触过的所有差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会倾听。对别人说话,没耐心认真地听,也抓捕不到别人语言中的有效信息。有一次,我去一间闲置的教室搬动桌椅,几个男生随我一起去,给我帮忙。我指挥其中两个男生,把第三排第四桌的椅子搬到窗户下面去,注意把抽屉朝外。
那两个男生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一听搬桌子,马上很兴奋很激动地跑过去,跑到那里,然后问我:“老师,搬哪张啊?”
我明明刚跟他们说过的,他们没听。
于是我又把指令给他们说一遍,他们搬起了那张桌子,也搬到了窗下,但是,又放错了方向,没把抽屉的那一面朝外。
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我相信很多家长也遇到过,你给孩子下的指令,并不能一次奏效,你需要在他操作的过程中再次向他强调,甚至强调不止一次。但你想过吗,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他为什么不会听?
其实学习品质的培养是一项很漫长的工程,可以追溯到幼儿时期,并不是在孩子在幼儿园毕业,即将上小学的那个暑假才开始。不擅于倾听的儿童,在他的幼儿阶段,他就没有接受过这样完整、系统的训练。
大多数父母不是专业的教育人员,对一些学习障碍没有专业的理解和训练手段,这个很正常。但是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以至于他在上小学后能从中受益良多,却并不是一件操作难度很大的事,只是需要你的耐心和长期坚持。
请你回顾想一想,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你作为家长,你有在孩子跟你说话的时候,放下自己手里的活计,专心、耐心地听孩子说话吗?在孩子跟你说话的时候,你的眼睛有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吗?当孩子跟你交流的时候,你有及时地对他提供给你的信息进行反馈吗?
我所观察的情况是,很多父母在面对幼儿的倾诉时,并没有在心理上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他们觉得孩子来说的事无非一些鸡毛蒜皮的、幼稚的事。他们甚至可能会边玩手机边心不在焉地听孩子说完,然后随口嗯一声,敷衍几句,就了事了。
这种随意听别人说话的习惯,会给幼儿树立很不好的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你的言谈举止,无形当中就在影响孩子。你对孩子的倾诉没有耐心,孩子又怎么耐心听你说话?
当孩子来跟你表达他的想法时,你的正确做法是:蹲下来,或是坐下来,和孩子的视线有汇集,你要注视着他的眼睛,表现出十分感兴趣的状态。当孩子表达的时候,你要有耐心,不能随意打断,要不断给予他信息上的反馈,比如“哦是的,原来是这样”,或“我明白了,你觉得这事让你感到很难过”,这类的语言会鼓舞孩子表达的信心,并在心理上获得共鸣和安慰。在孩子讲述完以后,你要再次给孩子反馈:“我听你说完这件事,我的想法是……”。你的以身作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熏陶和教育。
同样,当你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你也要这样要求孩子:“来,看着妈妈(爸爸)的眼睛……”,并且在你讲完以后,要寻求孩子给你的有效反馈:“妈妈(爸爸)的话,你听明白了吗?你来重复一下妈妈刚才的要求。”或者落实一下你谈话中的关键信息:“所以,你知道了,我们这次活动的时间是……我们会和……一起去”,这样来确保孩子听明白了你的话。
我在孩子幼年时期,是经常给她讲故事的。后来智能手机越来越普遍,也发现了一些不错的电台app,我经常用的是荔枝fm,里面有个儿童故事栏目叫“彩色斑马讲故事”,我听过很多次,里面的故事质量很高,而且讲述者的语言功力也很到位,很贴合儿童心理。在孩子幼儿园阶段,她几乎每天睡前都会听半小时左右。我很愿意给孩子听这种电台故事,我觉得让孩子专心致志地听半小时故事,对她的倾听能力发展很有帮助。
但作为家长,不是单纯把手机给孩子就万事大吉了,在孩子听完故事后,我会针对这个故事听两到三个问题,其中一个是针对故事内容来问的,比如“这个小猴拿了什么东西去参加活动啊?”,或“公主穿的裙子是什么样的?你还记得吗?”,以确认孩子在倾听的过程中及时捕捉到了故事中的信息,另外的问题会针对理解层面来提,比如“故事里的小猴这样做,你赞同吗?为什么呢?”这些问题是来检验孩子有没有听懂故事。
像这样的听故事训练,如果能持之以恒地进行,既可以训练孩子倾听的耐心和效率,也可以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对孩子将来上小学后做好阅读理解题耶很有帮助,益处良多,但就是要父母付出足够多的陪伴时间。
二
前几天五一小长假,我在班级里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去拍摄身边的花草,并用某个软件进行物种识别鉴定,制作成植物名片。我要求的是用A4纸一半大小来做,怕交上来作业多,我在教室后墙的学生园地里会贴不下。
结果交上来的好几张作业,都是A4纸大小的。不得不又把作业退回去让他们重做。
这些学生肯定是听了我的要求,但他们的耳朵里只听到了50%的信息。他们听到了“A4纸”,却没听到是A4纸“一半大小”。
我查阅了全班学生的作业,那些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没有一个做错的。
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擅于倾听的结果。
一句简单的作业布置都不能听全,整堂课的知识教授,孩子又听进去多少呢?
可惜的是,太多的家长没有认识到倾听品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他们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跟孩子唠叨着“你要上课好好听,不要开小差”,而小孩也只是一遍又一遍地点着头,继续没有好好听,包括父母的这句唠叨。(来源/新浪微博,文/@我们1班)
《你的孩子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差生的》2019-06-25发表于家庭教育栏目
声明:内容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2019-01-14让孩子记住做人的十八条军规
- 2019-01-17和新生儿怎么做游戏
- 2019-01-17新妈妈对宝宝爱不起来怎么办?
- 2019-01-17你该怎样关注新生儿
- 2019-01-17早教可防治早产儿智力低下
- 2019-01-17小学播分娩录像给学生
- 2019-01-17和1岁以内BB说话的3个技巧
- 2019-01-17重智力轻体力 如此早教使宝宝运动发育迟缓
- 2019-01-17儿童节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 2019-01-18父母如何进行新生儿教育
- 今天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 竞聘副处长演讲稿
- 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 写给女儿:自我保全是你的终生必修课
- 你越相信孩子,孩子越成功
-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99%的家长不知道的秘密
- 那些穷养自己,富养孩子的家长,请点开
- 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飞多远
-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 妈妈写给儿子:这10句话,我们不跟你说,没有人
- 家有熊孩子怎么办?
- 不打骂,不反对高中谈恋爱,她的3个孩子却都考
- 问题孩子来自问题家长
- 你想要的只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能适应社会的孩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一流的
- 《战狼2》票房超30亿:告诉我们孩子的,只有俩
-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都会变成最深的遗憾
- 我们是为了养孩子,不是为了养花
- 最悲哀的教育:把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生活条
- 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家孩子没见识
- 华人妈妈定下的十大家规,值得借鉴
- 触觉刺激智力与情绪发展
- 新生儿早期的智力开发
-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写给在衡水中学高一读
- 孩子最需要的10件“东西”
- 孩子模仿对象及需遵守的守则
- 兴趣班为何成为“负累班”
- 所谓教育,只不过就是用爱与智慧,让孩子成为
- 接送放学中窥见的教育差别
- 高三家长必读:考前多听少说给孩子支持
- 面对高考,给高三家长的五点温馨提示
- 我儿子是没有被这个世界理解的天才
- 家庭教育:如何修炼成一名合格的高三家长
-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 过于听话的孩子缺少创造力
- 那些5岁会背100首诗的孩子,根本就不该拿来炫耀
- 一对父与子的日常:不管你们服不服,反正我服
- 家长们:你们犯了这些错误吗?
- 清华学霸:给小学生的10个忠告!初中才知道就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