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该扮演什么角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全家人共同参与教育为特征的“联合家教”日渐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所认同。然而,在这种联合家教过程中,父亲与母亲、父辈与祖辈分别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很值得研究的。综观眼下众多的家庭,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分工”现象,即父亲与母亲、父辈与祖辈在孩子面前常常扮演两个截然相反的“脸谱”:一个演“红脸”,负责从严管教、规范孩子的言行,具体实施处罚,以树立威信,让孩子害怕;另一个则唱“白脸”,负责周旋调节,中介说情,使孩子感到家的安全、温馨和父母的亲情。
现实生活中,这种“分工”可能是故意的,也有可能是在潜意识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令人忧虑的是,眼下有很多家庭竟对这种“分工”感到非常满意、非常成功、非常默契。殊不知,这种家教分工并不科学,往往利少弊多:
1、直接影响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享有较高的威信是父母有效教育孩子的重要前提。如果父母在家教中“分工”,一惩一纵,一严一松,很容易使孩子在家里只怕一个人,只听一个人的话。“红脸”在家时,他会安分守己,乖巧得很,而一旦只有“白脸”在家,他则会我行我素。为所欲为,甚至无法无天。长此以往,孩子会变成欺软怕硬的“两面人”,使用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不同脸谱的人,甚至因为逃避责罚或迎合表扬而隐瞒过失、编谎说谎,其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2、影响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父母在家教中扮演不同的脸谱,对孩子所做的同一件事作不同的评判,采取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容易使孩子是非混淆。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生身之体、衣食之源,更应是他们懂事明理的导师和榜样,如果父母的态度和意见总是不一致,就会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是非不清,这很不利于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
3、“白脸”纵容孩子“娇”上添“骄”充当“白脸”的一方经常在“红脸”大发雷霆或大打出手之后出面打圆场,充当“灭火器”,负责收拾残局、左右局势,这在客观上有利于避免使事情陷入僵局,但时间长了,孩子在掌握了“行情”。找到了“规律”之后,一旦犯了错误或有了缺点,就会非常自然地去找“靠山”。“寻袒护”,以减轻自己的过错和责任。在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原谅之后,他们并未吸取教训,而是“心中有数”,有恃无恐,从而“娇”上添“骄”,不可一世。
4、“红脸”滋长孩子的逆反心理充当“红脸”的一方因为知道有“白脸”在后面等着“灭火”,因而常不问青红皂白就大发雷霆、乱作决定,尽情发挥却不计后果,容易说过头话、做过头事。而作为孩子则“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其负面作用是很大的。因为过度责罚而使孩子胆小怕事是我们不希望的;由于惩罚过度而使孩子形成和强化逆反心理更不是我们的初衷。因此,唱“红脸”的一方一定要掌握言行的分寸,以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5、影响教育的时效和效果“红白脸家教”模式的前提是教育孩子时双方都在场,而孩子犯错误却常常是突发的,做得突然忘得也快,这就需要父母在他们“出事”的当时就立即进行相应的教育,告诉他们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以后如何改正?适时的教育不仅效果好,而且孩子也会心服口服,改错率较高。相反,如果在孩子出现过错时,唱“白脸”的不管不问或管不了,等到唱“红脸”的回来再“旧话重提”,其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导致孩子在唱“红脸”的面前学会抵赖,给教育增加难度。
从实际操作来看,父母在家教中的人为分工可能是事先商量好的,是对孩子的善良的欺骗。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大多并不知道这一“内幕”,他们只能从表象上看出父母之间的不和,看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协调,长此以往,他们极容易被误导,从而走上歧路。孩子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接受正确的家庭教育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提醒广大父母在平时的家教过程中千万不要随意“分工”,舞台上扮演“红脸”和“白脸”只能是一种游戏,切勿随意用于家庭教育。
- 2019-01-14让孩子记住做人的十八条军规
- 2019-01-17和新生儿怎么做游戏
- 2019-01-17新妈妈对宝宝爱不起来怎么办?
- 2019-01-17你该怎样关注新生儿
- 2019-01-17早教可防治早产儿智力低下
- 2019-01-17小学播分娩录像给学生
- 2019-01-17和1岁以内BB说话的3个技巧
- 2019-01-17重智力轻体力 如此早教使宝宝运动发育迟缓
- 2019-01-17儿童节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 2019-01-18父母如何进行新生儿教育
- 今天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 竞聘副处长演讲稿
- 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 写给女儿:自我保全是你的终生必修课
- 你越相信孩子,孩子越成功
-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99%的家长不知道的秘密
- 那些穷养自己,富养孩子的家长,请点开
- 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飞多远
-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 妈妈写给儿子:这10句话,我们不跟你说,没有人
- 家有熊孩子怎么办?
- 不打骂,不反对高中谈恋爱,她的3个孩子却都考
- 问题孩子来自问题家长
- 你想要的只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能适应社会的孩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一流的
- 《战狼2》票房超30亿:告诉我们孩子的,只有俩
-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都会变成最深的遗憾
- 我们是为了养孩子,不是为了养花
- 最悲哀的教育:把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生活条
- 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家孩子没见识
- 一对父与子的日常:不管你们服不服,反正我服
- 华人妈妈定下的十大家规,值得借鉴
- 面对高考,给高三家长的五点温馨提示
-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 新生儿早期的智力开发
- 孩子模仿对象及需遵守的守则
- 触觉刺激智力与情绪发展
- 过于听话的孩子缺少创造力
-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写给在衡水中学高一读
- 所谓教育,只不过就是用爱与智慧,让孩子成为
- 高三家长必读:考前多听少说给孩子支持
- 兴趣班为何成为“负累班”
- 那些5岁会背100首诗的孩子,根本就不该拿来炫耀
- 家长们:你们犯了这些错误吗?
- 孩子最需要的10件“东西”
- 家庭教育:如何修炼成一名合格的高三家长
-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 清华学霸:给小学生的10个忠告!初中才知道就太
- 接送放学中窥见的教育差别
- 我儿子是没有被这个世界理解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