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你的孩子必将平凡
所有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你的孩子必将平凡
文/睿妈看教育
作为父母,你可以有望子成龙的梦想,但当不得真。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
孩子们终将很平凡,是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很容易被问到一个问题:“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啊?”
日本的小孩子在面临这个问题时,往往会回答,长大了想当电车司机、面包师、清洁工……
但这样的答案在中国是会被无情嘲弄的。谁家孩子要是敢说自己长大了的梦想是这些职业,就连他的爹娘也会觉得颜面尽失。
在中国,父母们早早就教会了孩子标准答案,长大了只能做科学家、文学家、宇航员……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被认为有出息,父母们才会有面子。更为重要的是,这符合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
中国父母最难接受,也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会是一个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人。即便是从内心隐约意识到这一点,也定要排除万难,创造条件把孩子培养成天才。
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很多中国父母给自己拟定的宏伟目标,也是他们赋予自己的伟大责任。
当然,这情有可原,无可厚非。所以,我们不用去探讨这是出于什么心理,也不用去争辩这种做法的对错。
我们只说明一个事实:99%的人99%的可能会平凡地度过一生。
从概率上来说,一个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快乐、幸福与平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而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99%的部分,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剩下1%极其渺茫的希望中。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了会失败的豪赌,是很多人悲剧的开端。
事实上,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一样,长大后大部分都做了电车司机、面包师、清洁工等平凡而普通的工作。
不同的是,日本人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有数据显示,日本人往往可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超过五年,甚至有很多人一辈子就做一份工作。而中国人则总是牢骚满腹,频繁跳槽。
面临差不多的工作内容、薪资收入、生活压力,日本人往往没有中国人那么焦躁不安,抱怨连连。究其原因,正是中国人从小被教育要做一个不甘平凡的人中龙凤。无论是从心态上,还是从能力上,都丧失了从平凡生活中攫取幸福与快乐的能力。
所以,我们很多人过得并不快乐。
承认你的孩子很平凡,也是和自己和解的机会
有一位妈妈,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从小就立志要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
儿子还在小学阶段,她就软硬兼施让他背完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全套,还规定每天都要读一篇名家名篇的美文。
后来她发现孩子对阅读兴趣不大,就改用听。因为买不到合适的磁带,她就亲自上阵,每个学期给孩子亲自录制十盘以上的磁带。如此坚持了数年。
然而,等孩子上初中了,每次考试在现代文阅读一块都基本不能得分。
这位母亲不理解,不接受,生气,痛恨,最后绝望。每天要给自己暗示、强调八百遍那是自己亲生儿子,才能勉强克制自己不动手将其打残。
痛定思痛,这位妈妈最后分享说:“最终,我意识到在这方面,他就是一个没有天分,不灵光的孩子,我才没发疯。”
认识到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这实在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这不仅能够让父母正确认识孩子,接受孩子,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和自己和解,和孩子和解。也能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如果明明知道孩子是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却一定还要想方设法,削尖了脑袋将其培养成精英。结果不仅会让自己在回报与付出的巨大落差中绝望,还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假象,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抱有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结果眼高手低,以为自己怀才不遇。总觉得自己明明是千里马,却始终遇不到伯乐。
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平凡,又如何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快乐和幸福呢?
意识到孩子的平凡,你才能正确认识他,真正理解他
有一对父母,自己都是精英。父亲是理科天才,数理化样样精通;母亲曾是文科学霸,饱读诗书,才高八斗。
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满怀信心,父亲负责理科,母亲负责文科,坚信一定能够将其培养成一个出类拔萃的尖子生。
然而很遗憾,他们的儿子恰好完美继承了父亲的文科基因,母亲的理科才能。
一天晚上,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父亲反复讲了几遍,孩子还是一脸懵懂。父亲终于抑制不了内心的怒火,拍桌子,摔书本,“笨蛋、蠢货”骂了一大堆。孩子委屈地哭了半夜。
母亲心疼儿子。第二天决定陪孩子去学校,坐在教室旁听。一节数学课下来,纵然聚精会神,母亲也只是勉强弄懂了个大概。
晚上,放学回家。母亲决定自己来辅导孩子的数学,让父亲来辅导语文。
面对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母亲也是前思后想,拿不定注意;本来很平常的语文题目,父亲也是抓耳挠腮,不明就里。说是辅导,结果成了和孩子一起探讨。
就是这样,父母慢慢理解了孩子的笨,对他在学习中的挫折与痛苦予以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孩子是个很平凡的人,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分。
父母对孩子多了几分理解,对他的笨多了几分接纳。
从此,不仅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孩子的成绩也不知不觉有了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也对自己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从此变得快乐而从容。
推己及人,接纳孩子的平凡
如果说父母用自己的优势去衡量、要求孩子,是不公平的,会给孩子造成额外的压力,会对孩子的教育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那更为可怕的是,很多中国父母自己明明不擅长,还非得要求孩子足够出色。
台湾著名作家吴念真曾经讲述过这样的事情。他的儿子数学成绩很烂,老师在和家长的联络簿上写道:“数学成绩要加强!”
儿子回到家里,母亲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
吴念真赶紧把老婆拉到厨房,问:“你原来读书的时候,数学有没有很好啊?”
老婆回答说:“很烂!”
吴念真说:“我也很烂!大学联考才考了10分。”
然后吴念真和老婆很认真严肃地谈了这个问题: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为难孩子了。
为人父母,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道路,很多时候自己也未必是不够努力,而是真的不擅长。又何苦来为难孩子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父母不曾做到百里挑一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又何必为难孩子,勉强将其培养成为百里挑一的人中龙凤呢?
盲目让孩子追求不平凡,反而会促成孩子的平凡
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做了北漂。
几经周折,终于让孩子拿到了在北京读书的指标。
朋友是个追求完美的人,索性再四方运作,将孩子送到了名校。
全校800多名学生,孩子始终在600名左右徘徊。朋友自然是不甘心,加班加点给孩子补课,结果孩子的成绩干脆降到了倒数五十名,最后还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痛定思痛,朋友开始意识到孩子完全无法跟上名校的节奏,只好将孩子转到了家附近一所普通高中。
虽然孩子的分数没有提升,但是状态改善不少,开始变得自信、开朗,对学习有了兴趣。最终在高考的时候,还超常发挥,制造了一个小小的惊喜。
中国父母总是喜欢抱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将自以为好的东西一股脑全塞给孩子。殊不知,如同养身体,不顾本源,盲目一味大补,总是适得其反。
父母盲目将孩子培养成精英,将孩子至于无法胜任的位置,会增加孩子额外的压力,加重挫败感,让孩子自暴自弃。当现实与希望的反差太大时,父母自己也会容易陷入绝望。
如此,孩子就悲剧了。
所有的不平凡,都源自于有能力过平凡的日子
李娜,让中国几代人为之骄傲的网球女王,头上的光环照亮了无数绝望人黑暗的心。
她在一次接受采访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无休止的练球。一天要打烂几十个球。同一个动作,反复练习,夜以继日,无休无止。
这种生活不仅仅是平凡,简直是枯草乏味。
不仅仅是李娜,几乎所有的奥运冠军都有过相同的经历。
也不仅仅是奥运冠军,几乎所有不平凡的人,人生中99%的时间都在经历平凡和枯燥的煎熬。
网上曾经流传着中国首富王健林先生一天的日程表,从早到晚也不过是吃饭、开会、签合同、在路上奔波。从工作本身来看,也平凡而乏味,并没有多少激情和趣味可言。
其实,所有让大家惊羡的成就,几乎都是在平凡中造就的。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家,平日里一定是做不完的重复而无聊的实验,看不完的是艰涩而无趣的学术文集。
不平凡,就是在平凡中成就的。
事实上,之所以不平凡,恰恰是因为他们具备度过平凡日子的能力。换句话说,不懂得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坚持,就不会取得非凡的成就。而一心想要将子女摆脱凡人行列的父母,却从一开始,就人为忽略了这种能力。
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个别父母得到了上天的特别眷顾,自己的孩子真的是个天才。
如果真的中奖了,自然不能浪费。不过一定要先明白另外一个道理,这是小概率事件,基本和被天上掉的馅饼砸中脑袋差不多。
所以,在准备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英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看他是否真的具备某种天赋;同时,也要照照镜子,如果说自己都是庸庸之辈,就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了。
最终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孩子确实是天才,也不可忽略了培养他过平凡日子的能力,否则,纵是天才,也会成为庸庸之辈。毕竟,无论谁的日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平凡的。
因为平凡,所以才有希望不平凡
一个人平凡,那是当然;一个人不平凡,那是偶然;所有人的日子都平凡,才是必然。
所以,如果缺乏了在平凡中攫取幸福的能力,理所当然会过得不快乐。反而会更加平凡,乃至沦为平庸。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相反,如果能够学会如何快乐地过平凡的生活,首先能够保证让我们成为一个快乐而幸福的人,一不留意还可能有意外惊喜,在平凡中成就了不平凡。
作为父母,如果真的抱有万一的希望,企图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或者至少希望他能过得快乐、幸福,那就不要舍本逐末,还是回归本源,先教会孩子在平凡中如何获取幸福吧。
文章来源:国馆
《所有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你的孩子必将平凡》2019-07-02发表于家庭教育栏目
声明:内容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2019-01-14让孩子记住做人的十八条军规
- 2019-01-17和新生儿怎么做游戏
- 2019-01-17新妈妈对宝宝爱不起来怎么办?
- 2019-01-17你该怎样关注新生儿
- 2019-01-17早教可防治早产儿智力低下
- 2019-01-17小学播分娩录像给学生
- 2019-01-17和1岁以内BB说话的3个技巧
- 2019-01-17重智力轻体力 如此早教使宝宝运动发育迟缓
- 2019-01-17儿童节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 2019-01-18父母如何进行新生儿教育
- 今天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 竞聘副处长演讲稿
- 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 写给女儿:自我保全是你的终生必修课
- 你越相信孩子,孩子越成功
-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99%的家长不知道的秘密
- 那些穷养自己,富养孩子的家长,请点开
- 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飞多远
-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 妈妈写给儿子:这10句话,我们不跟你说,没有人
- 家有熊孩子怎么办?
- 不打骂,不反对高中谈恋爱,她的3个孩子却都考
- 问题孩子来自问题家长
- 你想要的只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能适应社会的孩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一流的
- 《战狼2》票房超30亿:告诉我们孩子的,只有俩
-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都会变成最深的遗憾
- 我们是为了养孩子,不是为了养花
- 最悲哀的教育:把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生活条
- 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家孩子没见识
- 我儿子是没有被这个世界理解的天才
- 高三家长必读:考前多听少说给孩子支持
- 家庭教育:如何修炼成一名合格的高三家长
- 一对父与子的日常:不管你们服不服,反正我服
- 华人妈妈定下的十大家规,值得借鉴
- 触觉刺激智力与情绪发展
- 孩子模仿对象及需遵守的守则
- 清华学霸:给小学生的10个忠告!初中才知道就太
-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 过于听话的孩子缺少创造力
- 家长们:你们犯了这些错误吗?
- 那些5岁会背100首诗的孩子,根本就不该拿来炫耀
- 兴趣班为何成为“负累班”
- 接送放学中窥见的教育差别
-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 面对高考,给高三家长的五点温馨提示
- 新生儿早期的智力开发
- 孩子最需要的10件“东西”
- 所谓教育,只不过就是用爱与智慧,让孩子成为
-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写给在衡水中学高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