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被这句话害了一辈子
很多人,被这句话害了一辈子
文/衷曲无闻
1
昨天和一帮朋友吃饭,突然接到一个学生家长的电话。
得知学期考试结束就会重新分班,她怕儿子分不到一个好班级,急着找我商量对策,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在此之前,她一直以为高中要读到高三才分文理科。
感觉她一时半会没法消停,我特意走出包厢和她讲电话,并尽可能客观地去评价她的孩子,让她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希望她能适当督促一下。
但是,我每说一句话,她都在反驳我,最后很不耐烦地说:“你这个老师真没水平,我觉得我的小孩就需要鼓励,以前的班主任都说他挺聪明的,就是不好好学,他要是认真学习,成绩肯定好。”
2
“这孩子特聪明,就是学习不用心,他要是认真起来,学习成绩肯定好。”
这句话堪比“我就是不想减肥,要不然早就瘦了”,每逢期末考结束,就会频频灌到一些家长的耳朵里,看似不痛不痒,却让家长们很受用,听完他们通常会有两种感觉:
我家孩子比其他孩子聪明,特别是那些努力的笨孩子;我家的孩子稍微努点力,肯定能快速超越那些死学的人,名列前茅。
只是家长们没有警觉,这句话是害了自己的孩子。它会给孩子一种错误的认识:聪明比勤奋高级,智商比努力牛逼,“聪明”是重要的优点,“不用心”是次要的缺点。
长期被评价为“很聪明,不用心”的孩子,很容易滋长“表演型人格”,需要活在别人的夸奖中,从来不肯也做不到全力以赴。
他们的成绩通常不坏,但不可能名列前茅,并且看不起那些日夜苦读的学生。
他们的心态是,我还没有尽全力,尽了全力就可以把他们甩得远远的。
事实的真相却是,他们永远也尽不了全力,他们需要维持自己“学习不用心,但依然成绩不赖”的现状。
3
有部韩剧叫《扑通扑通LOVE》,女主角丹菲是个自我、无能又无知、每天浑浑噩噩度的高三学生,早早就放弃学习数学。
高考那天,丹菲无法承受重压而临阵脱逃,却意外穿越到朝鲜时代,与世宗大王李裪发展出一段恋爱罗曼史。
该剧在豆瓣上获得好评,并不是剧本身有多好看,而是它给正在面临抉择和考验的人,制造了一场可以逃避现实的梦境。
为什么我们那么害怕考验?为什么面对考验,我们大多数最先想到的是失败,而不是成功?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宁可逃避,也不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
剧中,丹菲的回答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活到现在还没有拼命努力过,我就是害怕要是都拼尽全力还是不行的话,那时候的那副样子会很难看。
经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很聪明,不用心”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些致命的弱点。
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学习的耐力不够,连续学习的时间短,学习主动性很差,总想取巧而不肯做扎实的基础训练。
也有些学生反应很快,自认为很聪明,上课时一听就懂,以为内容很简单,便不再专心听讲,而当老师讲到关键的地方时,他的思想抛锚了,没有听到。
老师不可能每次都为这些学生去重复一遍,时间一久,他们就发现听不懂了,但又不肯承认自己不懂。
自作聪明的人,往往还没有学会正视自己与他人的努力和付出,就已经喜欢了那种轻盈获胜的姿态。为了姿态好看,他们宁可输,也不想通过努力制胜。
4
我们在“聪明”的鼓励下长大,能想到的对人最好的夸奖也是聪明。看似鼓励努力,实则鼓吹基因。
影视剧里,逃课、打架、泡妞的入江直树、柯景腾、徐太宇、高翔,阳光帅气就是不爱学习,他们都很聪明,随便一学就逆袭了。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能否也能找得到例子?
上学那会,学校周围的网吧流行打dota,我也跟着几个死党去过几次,深陷其中。而真正的dota高手,我只服小邹。
“这么简单的你都不会?这个函数这么变换一下,对吧,很自然地想到那个公式,带进去解一下不就好了吗?”
“这都能死?人家8级二连560点血,你500血就算扣掉魔抗也就再点你一下的事,你就不能先去吃个树吗?”
小邹知道200种数学题的解答技巧,能记住500首诗词鉴赏题的答题方式,也清楚1000种英雄技能的配合效果。
我们都不服气,为什么他可以不用努力学习,就考取了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学?当我们打算把他的大脑切片研究的时候,他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每学期发下新课本,他都会爱不释手地在一个星期内看完。走在回家的路上,因为看到树叶飘落想要去构建运动轨迹函数而一头撞在树上。初次接触原子理论,好几天睡不着觉,思考着微观世界的神奇。
他上课不听讲,只不过是因为老师讲的那些点,早就在各种资料书上看过了。不仅看过,而且大都经过了彻底地思考和理解,看不懂的地方,直接去问老师,有时候会被以超纲的名义驳回来。
小邹说:“对于我来说,求知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此我从不觉得辛苦,自然不会有人觉得我勤奋。在大多数人看来,勤奋是要逼着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5
这个时代不缺聪明的人,用心的人却不多。
我见过许多聪明的孩子,在小学时成绩尚可,到了中学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原因很多,老师家长错误的夸赞方式,自身的努力程度,都密切关联着。
我们往往夸一个人聪明,却没有意识到,有时候专注、认真、勤奋这些品质,才是把事情做好的决定性因素。
当然,我们在肯定勤奋的重要性时,也要避免走进另一个误区,因为:
真正的勤奋,不是被迫的机械性重复劳动,也不是自我感动式的摧残健康,更不是因为拖延症导致的最后一刻效率爆发。
真正的勤奋来自于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对于那些无法获得即刻回报的事情,依然能够保持十年如一日的热情与专注。
作者:衷曲无闻,简书签约作者,已出版《这世间没有不可安放的梦想》。微信公众号:衷曲无闻(zhongquwuwen)。
《很多人,被这句话害了一辈子》2019-06-26发表于家庭教育栏目
声明:内容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2019-01-14让孩子记住做人的十八条军规
- 2019-01-17和新生儿怎么做游戏
- 2019-01-17新妈妈对宝宝爱不起来怎么办?
- 2019-01-17你该怎样关注新生儿
- 2019-01-17早教可防治早产儿智力低下
- 2019-01-17小学播分娩录像给学生
- 2019-01-17和1岁以内BB说话的3个技巧
- 2019-01-17重智力轻体力 如此早教使宝宝运动发育迟缓
- 2019-01-17儿童节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 2019-01-18父母如何进行新生儿教育
- 今天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 竞聘副处长演讲稿
- 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 写给女儿:自我保全是你的终生必修课
- 你越相信孩子,孩子越成功
-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99%的家长不知道的秘密
- 那些穷养自己,富养孩子的家长,请点开
- 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飞多远
-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 妈妈写给儿子:这10句话,我们不跟你说,没有人
- 家有熊孩子怎么办?
- 不打骂,不反对高中谈恋爱,她的3个孩子却都考
- 问题孩子来自问题家长
- 你想要的只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能适应社会的孩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一流的
- 《战狼2》票房超30亿:告诉我们孩子的,只有俩
-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都会变成最深的遗憾
- 我们是为了养孩子,不是为了养花
- 最悲哀的教育:把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生活条
- 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家孩子没见识
- 一对父与子的日常:不管你们服不服,反正我服
- 孩子最需要的10件“东西”
- 孩子模仿对象及需遵守的守则
- 华人妈妈定下的十大家规,值得借鉴
- 那些5岁会背100首诗的孩子,根本就不该拿来炫耀
- 高三家长必读:考前多听少说给孩子支持
- 清华学霸:给小学生的10个忠告!初中才知道就太
- 面对高考,给高三家长的五点温馨提示
- 接送放学中窥见的教育差别
-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写给在衡水中学高一读
-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 兴趣班为何成为“负累班”
- 家长们:你们犯了这些错误吗?
- 所谓教育,只不过就是用爱与智慧,让孩子成为
- 过于听话的孩子缺少创造力
- 新生儿早期的智力开发
- 家庭教育:如何修炼成一名合格的高三家长
- 我儿子是没有被这个世界理解的天才
- 触觉刺激智力与情绪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