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幽默教育孩子
巧用幽默教育孩子
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的抱怨:“孩子非常不听话,越不让他做的他越做,越叫他做的他越不做,做什么都和我们对着来”;“孩子犯错,打了,也骂了,可是还是屡教不改,下次接着犯,接着打,最后都打皮实了,并且越打月不听话”;“讲道理根本讲不通,有的时候和他说,他比你还清楚呢,说多了吧,又嫌你啰嗦”……面对孩子的这种状况,家长的批评教育显得如此无力。有的家长在想,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就那样调皮不听话,别人的孩子就那样乖顺呢?甚至觉得自己的孩子或者天生就是这个样子,教育不好了,于是放任自流,任其自暴自弃。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犯错的孩子,更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应用不当的方法。
孩子为什么难管教?禁忌效应引发叛逆心理。
经常看到1岁多的孩子,妈妈对他说:“不要扔奶瓶啊。”结果孩子听后马上“啪”把奶瓶扔了。“不要把那积木放进嘴里!”孩子听后马上把积木塞嘴里。妈妈的“不要”最后都成了提醒孩子“要”。
3岁的女孩大冬天把鞋子脱了在地上走,她妈妈为了叫她把鞋子穿上,手拿小树枝打她:“你穿不穿?”“不穿?!不穿?!……”每说一个“不穿”就把树枝抽下去,女孩痛哭着喊:“不要打,不要打……”可是任凭妈妈怎么打,就是不穿鞋子。
邻家7岁的君君总喜欢在自家的院子里踢足球,妈妈在多次警告无效后,对正在踢球的君君威胁道:“如果你把球踢到窗户上,我就揍你一顿。”不一会,“哗啦”一声,窗户玻璃碎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威胁、打骂,只能诱发孩子的挑战性,孩子最终就以反抗家长意志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并不是胆小鬼,这就是所谓的禁忌效应。
“禁忌效应”告诉我们:如果对被禁止的事情掖着捂着“捉迷藏”,孩子往往会寻根问底闯禁区,探个究竟试试看。因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宜硬性禁止,而应该注重引导。首先别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忌,人为地增加对孩子的吸引力。(励志 www.cglz.net)其次是要把孩子不喜欢而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忌”以提高其吸引力。最后就是对于触犯禁忌后的引导,孩子在触犯禁忌后,家长和孩子之间就处在了矛盾的对立面上,在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利用“幽默效应”,巧妙化解矛盾,避免造成因为不当引导而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形成恶心循环。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大都严肃多于宽容,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往往弄得非常对立。其实,风趣幽默的教育更能触动孩子活泼的天性,它不仅能使孩子免去在大人面前的拘谨,还能使孩子在轻松的笑声中受到刻骨铭心的启迪,在他的心灵中留下不灭的印迹,使他时刻以此警示自己。
例如,有个4岁的孩子因为痴迷于武侠电视剧,天天冲冲杀杀的,他的父亲很是担心。一天,孩子又在商店里看中了一支新式玩具步枪,缠着要买,而家中的武器玩具早就堆积如山。爸爸说:“儿子,你的军费开支也太大了,现在是和平时期,咱们裁减点军费如何?”孩子“扑哧”一声笑了,从此,再也没有要父亲买武器玩具。
前苏联著名诗人依尔·斯洛夫也是一个用幽默教子的高手。有次,诗人回到家,见一家人慌作一团,诗人母亲正在打电话向医院请求急救。原来诗人的小儿子舒拉为出风头,别出心裁地喝了半瓶墨水。诗人明白,墨水不至于使人中毒,用不着惊慌,这正是教育舒拉的好时机。于是,他轻松地问:“你真的喝了墨水?”舒拉得意地坐在那里,伸出带墨水的舌头,做了一个怪相。诗人一点不恼,从屋里拿出一叠吸墨水的纸来,对舒拉说:“现在没办法了,你只有把这些吸墨水的纸使劲嚼碎吞下去了!“一场虚惊就这样被诗人一句幽默冲淡了,并在家人的嬉笑中结束。舒拉原想以此成为家人的中心,但未能如愿。此后他再也没有犯过类似出风头的错误了。
由此可见,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育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家长不妨巧用幽默,化庄为谐,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容易接受。
- 2019-01-14让孩子记住做人的十八条军规
- 2019-01-17和新生儿怎么做游戏
- 2019-01-17新妈妈对宝宝爱不起来怎么办?
- 2019-01-17你该怎样关注新生儿
- 2019-01-17早教可防治早产儿智力低下
- 2019-01-17小学播分娩录像给学生
- 2019-01-17和1岁以内BB说话的3个技巧
- 2019-01-17重智力轻体力 如此早教使宝宝运动发育迟缓
- 2019-01-17儿童节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 2019-01-18父母如何进行新生儿教育
- 今天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 竞聘副处长演讲稿
- 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 写给女儿:自我保全是你的终生必修课
- 你越相信孩子,孩子越成功
-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99%的家长不知道的秘密
- 那些穷养自己,富养孩子的家长,请点开
- 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飞多远
-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 妈妈写给儿子:这10句话,我们不跟你说,没有人
- 家有熊孩子怎么办?
- 不打骂,不反对高中谈恋爱,她的3个孩子却都考
- 问题孩子来自问题家长
- 你想要的只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能适应社会的孩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一流的
- 《战狼2》票房超30亿:告诉我们孩子的,只有俩
-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都会变成最深的遗憾
- 我们是为了养孩子,不是为了养花
- 最悲哀的教育:把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生活条
- 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家孩子没见识
- 新生儿早期的智力开发
-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 面对高考,给高三家长的五点温馨提示
- 高三家长必读:考前多听少说给孩子支持
- 清华学霸:给小学生的10个忠告!初中才知道就太
- 孩子最需要的10件“东西”
- 家长们:你们犯了这些错误吗?
- 兴趣班为何成为“负累班”
- 所谓教育,只不过就是用爱与智慧,让孩子成为
- 触觉刺激智力与情绪发展
-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写给在衡水中学高一读
- 一对父与子的日常:不管你们服不服,反正我服
-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 接送放学中窥见的教育差别
- 我儿子是没有被这个世界理解的天才
- 那些5岁会背100首诗的孩子,根本就不该拿来炫耀
- 孩子模仿对象及需遵守的守则
- 过于听话的孩子缺少创造力
- 华人妈妈定下的十大家规,值得借鉴
- 家庭教育:如何修炼成一名合格的高三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