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一个开启爱心之门的人吗?
你是第一个开启爱心之门的人吗?
文/李丹崖
我是在人潮拥挤的市中心广场上发现这位老人的,他约莫60岁光景,一身旧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打着补丁的肩膀上扛着一个稻草扎成的靶子,靶子外面裹着一层透明的塑料纸,塑料纸外面扎满了一串串火红的糖葫芦。那不是北京糖葫芦专卖店里镶满葡萄干和果仁的那种,靶子上的糖葫芦仅仅是简单地裹了一层糖稀,糖稀上粘了几粒芝麻。
所有人一看就知道老人是从乡下来的,因为,他穿的千层底上还有着模糊的泥巴,他扛着一靶子糖葫芦,应该是他今天最所有的指望。然而,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老人的生意竟然无人问津。老人只知道城里人都喜欢吃糖葫芦,他却不知道的是,那是他十年前进城时的情景。如今的城里人早对这种流动的“山楂红”不感兴趣了,取而代之的是北京冰糖葫芦专卖店,那里已经由“山楂红”演变为水蜜桃、核桃仁、葡萄……
近两个小时过去了,仍没有一个光顾老人的生意,他不免有些急躁,于是燃起一根烟,抽了起来。恰逢周末,广场上的孩子很多,他们跟随着大人们欢呼雀跃着,游走在林林总总的美食摊点前,一家紧挨着一家:韩国泡烤、棉花糖、奶茶……孩子们的眼花缭乱,整个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但是,唯独老人是孤单的。
老人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家黢黑的臭豆腐都卖得很火,而自己小灯笼似的“山楂红”靶子前竟然门可罗雀。又是半小时过去了,老人抄起了手,把糖葫芦靶子揽在怀里,就在这时候,一位年轻的母亲扯着一个小女孩从老人的跟前走过,当女孩走到老人的糖葫芦靶子下时,瞬间止住了脚步,她扬起一只手问:“妈妈,我要吃糖葫芦!”
老人的脸上瞬间掠过一丝喜悦,禁不住推销起自己的生意来:“我的糖葫芦可甜了!”
“妈妈,我要!”顺着女孩高高扬起的手指,一只修长的大人的手拔掉了靶子上的一串糖葫芦,年轻的母亲付了5毛钱,老人满脸笑容,绽放得宛如秋天的向日葵。
女孩咬下了糖葫芦上的第一颗山楂,“妈妈,真好吃,谢谢爷爷!”老人听到女孩喊自己爷爷,简直兴奋到不住所措的地步,他慌忙又从靶子上取下了另外一串,塞在女孩的手里:“好孩子,这串是爷爷送你的。”
广场上的孩子们瞬间发觉了手拿糖葫芦的女孩,看到这样两串诱人的“小灯笼”,所有的孩子都奔向老人的糖葫芦靶子,10分钟后,老人的靶子上空空如也。
为什么第一串糖葫芦被取下后,后来人的态度会发生如此大的改变呢?
在社会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都市恍惚症”.对于类似的现象,着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认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忽略了‘第一个’的作用!
永远不要忽视一个人的力量,这是人际交往中的微妙的“蝴蝶效应”.因为,你的一个微小的举动,很可能会像一颗关键的棋子,瞬间改变一盘死局。
甘做那个拿起第一根糖葫芦的人,很可能因为你的出现,才让所有人的爱心如同糖葫芦一样被穿集成串!甘做第一个人,就像一颗石子激活了一潭死水;甘做第一个人,有时候是一种高贵的美德。
《你是第一个开启爱心之门的人吗?》2019-05-02发表于家庭教育栏目
声明:内容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2019-01-14让孩子记住做人的十八条军规
- 2019-01-17和新生儿怎么做游戏
- 2019-01-17新妈妈对宝宝爱不起来怎么办?
- 2019-01-17你该怎样关注新生儿
- 2019-01-17早教可防治早产儿智力低下
- 2019-01-17小学播分娩录像给学生
- 2019-01-17和1岁以内BB说话的3个技巧
- 2019-01-17重智力轻体力 如此早教使宝宝运动发育迟缓
- 2019-01-17儿童节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 2019-01-18父母如何进行新生儿教育
- 今天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 竞聘副处长演讲稿
- 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 写给女儿:自我保全是你的终生必修课
- 你越相信孩子,孩子越成功
-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99%的家长不知道的秘密
- 那些穷养自己,富养孩子的家长,请点开
- 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飞多远
-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 妈妈写给儿子:这10句话,我们不跟你说,没有人
- 家有熊孩子怎么办?
- 不打骂,不反对高中谈恋爱,她的3个孩子却都考
- 问题孩子来自问题家长
- 你想要的只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能适应社会的孩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一流的
- 《战狼2》票房超30亿:告诉我们孩子的,只有俩
-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都会变成最深的遗憾
- 我们是为了养孩子,不是为了养花
- 最悲哀的教育:把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生活条
- 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家孩子没见识
- 我儿子是没有被这个世界理解的天才
- 接送放学中窥见的教育差别
- 家庭教育:如何修炼成一名合格的高三家长
- 新生儿早期的智力开发
- 孩子模仿对象及需遵守的守则
-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 清华学霸:给小学生的10个忠告!初中才知道就太
- 孩子最需要的10件“东西”
- 高三家长必读:考前多听少说给孩子支持
-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写给在衡水中学高一读
- 兴趣班为何成为“负累班”
- 那些5岁会背100首诗的孩子,根本就不该拿来炫耀
- 一对父与子的日常:不管你们服不服,反正我服
- 过于听话的孩子缺少创造力
- 华人妈妈定下的十大家规,值得借鉴
-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 面对高考,给高三家长的五点温馨提示
- 所谓教育,只不过就是用爱与智慧,让孩子成为
- 触觉刺激智力与情绪发展
- 家长们:你们犯了这些错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