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做个“懒”家长,坚持不陪读
家庭教育:做个“懒”家长,坚持不陪读
每当看到或听到家长为陪孩子读书而含辛茹苦时,我不免感慨一番。家长陪读,既苦了自己,更害了孩子,为什么要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我的孩子的学习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扪心自问,我们做家长的并没有操多少心。从小到大,我的孩子都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我们这个家长当得确实比较轻松。
让孩子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要建立孩子和读书之间的“缘分”。我的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尽管离认字还早,我们还是买来一些图画书,和他一起“读”书,讲述书中的故事给他听,让他领悟读书的乐趣。他渐渐长大一些,经常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不急于回答,而是有意识地把他的注意力引到书上去,告诉他“我们一起到书里找答案”,让他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大一些,我的孩子听故事着了迷,我们便买来童话故事读给他听。他百听不厌,好奇心和求知欲变得越来越强烈。那期间,我因为工作和进修的需要,看书学习几乎成了每个晚上必做的功课;他妈妈也经常从学校阅览室带书刊回家看,对《收获》一类的杂志爱不释手。耳濡目染,我的孩子读书的兴趣也与日俱增。
让孩子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要培养孩子读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我的孩子懂事起,我们就常跟他说,家长在不在身边都要认真学习,学习不是为家长,也不是为老师,只有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才能把书读好。我还现身说法,讲起自己小时候读书的事情:那时候农村条件差,连电灯都没有。一到晚上,大人们休息了,我就着煤油灯微弱的光线看书、做作业,时间一长,父母心疼煤油烧多了,还催我早点睡觉。那时候,村里好多孩子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差而无缘上学,我格外珍惜父母给我读书的机会,学习上从不要家长督促,学习成绩也一直比较好,初中毕业后考取了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此外,我还经常讲一些古今中外杰出人物刻苦读书的故事给我的孩子听,在他幼小的心田播撒下爱读书的种子。
让孩子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家长要坚持不陪读。我的孩子上小学之后,很自然地爱上了学习。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第一桩事情,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和他妈妈都忙于自己的工作,从不盯着他做作业,也很少去检查、订正他的作业。他如果把作业做错了,老师怎么要求他订正,他是一人做事一人当,从不找我们家长“耍赖”。记得那时候,小学生放暑假(寒假)前,还要带回家一册厚厚的暑假(寒假)作业。放假没有多少天,我的孩子就三下五除二,把它们统统给解决掉,然后利用余下较长的假期,找课外书看或找小伙伴们玩。见他这样争气,我们也乐得省心,成了名副其实的“懒”家长。在学习的舞台上,他是主角,我们做家长的是欣赏者、喝彩者,偶尔帮他跑跑龙套,做一些学习资料搜集等服务性工作。
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刚刚步入小学的校门,家长就怕他学习不专心,怕他把作业做错,怕这怕那的,喜欢陪着孩子学习。其实,这样做大可不必。很少有孩子天生就是学习自觉性差的,如果他一上学就有不专心的表现,那多半是因为这之前孩子没有与书籍建立良好的“缘分”。(励志名言 www.cglz.net)家长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孩子与读书学习的“感情”,帮助他尽快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然后渐渐地从他身边隐退。如果家长不及时抽身,一“陪”到底的话,那会使孩子的学习依赖性越来越强,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无疑是利少弊多。时至今日,还没有出现过因为家长的陪读而特别优秀的孩子,证明了家长陪读确实不是一条好路子。
我们从不对孩子的学习给予物质奖励。我们一直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好好学习,是孩子的职责;考试考好了,是孩子的学习获得了丰收。这跟农民辛勤耕耘后收获庄稼一样,是很自然的事情。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对我的孩子的学习有的是精神上的肯定、鼓励或安慰,但从不在他考试前许诺、考试后兑现某种物质奖励。
有的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物质奖励挂起钩来,想通过这种办法来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其实,这样做容易误导孩子的学习动机,好像学习就是为了获得家长的某种物质奖励。一旦孩子认为家长许诺的奖励没有足够的诱惑力,或者他干脆就不想获得家长的奖励时,学习也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
心理学上有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挑选了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将他们分为两组。老师对A组的孩子们许诺“只要画得好,就给你们奖品”,而对B组的孩子们只是告诉他们“我想看看你们自己创作的画”。两个组的孩子们都画了画,但是心理学家通过暗中观察,可以看到A组的孩子们大多都是被动地画着什么,他们绘画的兴趣明显地被降低了,而B组的孩子们却都是兴致勃勃地在创作。最后检验画作,B组孩子的画充满了创意,平均水平明显高于A组。这个实验,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龄组里都进行过,得到的结论完全一样。按常理推断,对孩子们的绘画成绩给予奖励,会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和水平,然而事实却正相反。心理学家解释说:奖品虽然可以强化某个行为,但它会使人的兴趣集中在奖品上,而对被奖励的行为本身失去了兴趣。
只有当孩子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知道读书不是为了家长许诺的某种物质奖励,而是为了自己成长的需要时,孩子读书才有一种内在的持续的动力。
如果家长要为孩子购物,也要“师出有名”,尽可能将购物的原因与孩子的学习成绩脱钩。我的孩子读初中的一个暑假,我们和他一起上街选购了溜冰鞋、MP3和小灵通,但这和他考试取得好成绩没有关系。我的孩子自己也清楚,买溜冰鞋是想拉长他体育学习的“短腿”;听听音乐是想调剂一下他的课余生活,顺便给他增添些“音乐细胞”;买小灵通是为了即将到来的高中住校生活联系方便(后来学校不允许带,小灵通基本处于休息状态)。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当孩子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成了习惯,步入健康成长的人生轨道,做家长的哪会有不轻松的道理呢?
《家庭教育:做个“懒”家长,坚持不陪读》2019-04-26发表于家庭教育栏目
声明:内容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2019-01-14让孩子记住做人的十八条军规
- 2019-01-17和新生儿怎么做游戏
- 2019-01-17新妈妈对宝宝爱不起来怎么办?
- 2019-01-17你该怎样关注新生儿
- 2019-01-17早教可防治早产儿智力低下
- 2019-01-17小学播分娩录像给学生
- 2019-01-17和1岁以内BB说话的3个技巧
- 2019-01-17重智力轻体力 如此早教使宝宝运动发育迟缓
- 2019-01-17儿童节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 2019-01-18父母如何进行新生儿教育
- 今天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 竞聘副处长演讲稿
- 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 写给女儿:自我保全是你的终生必修课
- 你越相信孩子,孩子越成功
-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99%的家长不知道的秘密
- 那些穷养自己,富养孩子的家长,请点开
- 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飞多远
-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 妈妈写给儿子:这10句话,我们不跟你说,没有人
- 家有熊孩子怎么办?
- 不打骂,不反对高中谈恋爱,她的3个孩子却都考
- 问题孩子来自问题家长
- 你想要的只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能适应社会的孩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一流的
- 《战狼2》票房超30亿:告诉我们孩子的,只有俩
-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都会变成最深的遗憾
- 我们是为了养孩子,不是为了养花
- 最悲哀的教育:把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生活条
- 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家孩子没见识
- 所谓教育,只不过就是用爱与智慧,让孩子成为
- 家长们:你们犯了这些错误吗?
- 面对高考,给高三家长的五点温馨提示
- 新生儿早期的智力开发
- 兴趣班为何成为“负累班”
- 清华学霸:给小学生的10个忠告!初中才知道就太
- 过于听话的孩子缺少创造力
-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 孩子最需要的10件“东西”
- 高三家长必读:考前多听少说给孩子支持
- 接送放学中窥见的教育差别
-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写给在衡水中学高一读
- 那些5岁会背100首诗的孩子,根本就不该拿来炫耀
-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 触觉刺激智力与情绪发展
- 我儿子是没有被这个世界理解的天才
- 孩子模仿对象及需遵守的守则
- 华人妈妈定下的十大家规,值得借鉴
- 家庭教育:如何修炼成一名合格的高三家长
- 一对父与子的日常:不管你们服不服,反正我服